+-
《生成 生发 生长——P to P 的生成策略》丨首部游戏课程化实践探索案例集

*文章转载自爱上淘课(ID:gh_b5c8ff165467)


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
王振宇

浙江省温州市第四幼儿园(以下简称“温州四幼”)在温州大学林炎琴教授的指导和园长金晓群女士带领下,成为游戏课程化的首批践行园之一。

4年来,温州四幼的全体教师和小朋友们在践行游戏课程化的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师幼互动,并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游戏课程化的理论建设和实际运用结合起来,积累了丰富的课程改革案例,进一步充实了游戏课程化的理论体系和实践宝库。

今天,他们把自己的课程改革案例呈现给业界的同仁,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在此,我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热烈的祝贺!

游戏课程化理念的诞生及其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在对传统游戏理论、课程理论的反思以及对我国幼儿教育实践中存在着的游戏和课程的 “双核”现象发现的基础上逐步完成的。

无论是教育部,还是一线的幼儿教师,都认为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活动。

但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游戏和课程是两种很难相融的活动。究其原因,我们习惯于将游戏当作幼儿自发进行的玩耍,认为这种玩只有娱乐价值,只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因此缺乏教育的功能。

而我们通常理解的课程,又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载体,服从于学科知识自身的逻辑和教学必须遵循的程序。

图1 小朋友在竹亭里聊天

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游戏和课程成了幼儿园教育中的两个核心,这种“双核”现象是难以统一和融合的。即便有许多幼儿教师努力地把游戏引进课堂,用游戏的方式完成现有的课程,其中的游戏也只是一种完成课程教学的手段,并没有真正解决游戏与课程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

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在“双核”现象的情形下,无论是突出游戏、隐蔽课程,还是突出课程、压抑游戏,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双核”间的矛盾。

在幼儿园教育中,游戏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是导致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主要原因。

怎样才能处理好幼儿园教育中的游戏与课程之间的关系呢?

关键是要把幼儿园教育中的游戏和课程的 “双核”变成两者统一的“单核”,即游戏课程化,从幼儿的游戏出发,及时把握幼儿学习的生长点,通过引导和建构新的游戏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过程。

游戏课程化是一个通过游戏的力量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的 “游戏链”。

这里的游戏既包括自主游戏,也包括工具性游戏。所谓的学习生长点,是指围绕着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生发出来的各种活动,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P to P(P即play的简称,意为游戏),指“游戏—生长点—新游戏”。

图2 游戏课程化 P to P 动态过程路径图

这个由P to P构成的长链就是我们追求的“单核”。可见,游戏课程化是一套全新的游戏观和课程观的整合。游戏既是幼儿教育的手段,也是幼儿教育的目的。

因此,游戏课程化是一种实现幼儿游戏的手段与目的相统一的新课程模式。

在游戏课程化的践行过程中,许多一线教师都深刻体会到,如何有效地开展师幼互动,并在游戏过程中及时发现学习生长点,即如何实现“to”,是一项充满教育智慧的专业挑战。

金晓群园长和温州四幼的教师们根据这4年来的经验,在本书中通过总报告和15个游戏课程化案例分析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在幼儿游戏中如何通过师幼互动及时把握幼儿的学习生长点,推动游戏深入发展,形成一个“游戏链”,从而完成游戏与课程整合的新课程模式。

这些经验概括地说,就是“ to”的4个助力策略和3个幼儿行动策略。大家可以结合每个案例分析提供的P to P动态路径图了解游戏课程化的全过程,从而领略游戏课程化的奥妙和价值。

图3 “to”的幼儿行动策略

本书名为《生成 生发 生长——P to P的生成策略》,很好地归纳出了 游戏与课程、 教师与幼儿、 教育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值得我们深思。

从金园长的总报告和各案例分析中,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体会到游戏课程化是一个基于幼儿活动的具体情况生成的学习点推动游戏深化、发展的过程。因此,游戏中学习点的生成不是由教师预设的, 游戏才是课程的“发生器”。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教师不预设具体游戏的目标并不等同于教师头脑里没有教育目标。

一个教师如果不了解儿童的年龄特征,不领会《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不熟悉五大领域的要求,就不可能及时地把握幼儿的学习生长点。

更何况在我们的理论体系里,幼儿园游戏本身就包括幼儿的自主游戏和带有一定教育意图的工具性游戏,在一定条件下教师可以发动、参与和指导游戏。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教师要看懂幼儿的游戏,才有可能把握学习生长点。

图4  幼儿动手搭建“午睡室”

正如有学者指出:“儿童游戏所挑战的是成人世界,而不是他们自己。因此,对成人而言,弄清楚孩子的活动已经成了一项重要的意义生成的任务。”能够在幼儿的游戏中及时把握学习生长点,实现游戏手段与目的的统一,从而开展“活游戏”,就表明教师已经步入了这样的境界。

此外,本书的理念和案例也告诉我们,游戏课程化的发展进程含有不确定性。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理解这种不确定性:

第一个层面是从游戏推进的路径上看,本书提供的 15个案例并不是必然的、固定的和可以复制的。每个案例的路径图都是在特定情景、特定人物、特定活动中碰撞出火花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案例分析的路径图不是教科书,不是教案,也不是操作说明书,而是温州四幼的教师和小朋友们在当时条件下的活动记录和反思。我们从中得到的不是技术的复制,而是理念的汲取。

第二个层面是从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上看,游戏和学习生长点的发生可能是一次团队活动,也可能是一次个体活动,不同于传统的集体教学。因此, 幼儿的学习不是按照统一的目标、教案、要求、考核标准进行的,充分体现着我们常说的“尊重幼儿年龄特征”“尊重个体经验”“尊重个别差异”和“在游戏中学习”。对于每个孩子来说,学习内容也具有不确定性。正是这些不确定性,充分地反映出幼儿教育的本意和幼儿学习的特点。

“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这本充满着探索精神的书,是温州四幼全体幼教同仁4年来的心血和努力的结晶。

这里有探索的艰辛,也有收获的喜悦。它的意义更在于为信奉和践行游戏课程化的同仁们展现出一种价值取向。

这些案例接受了实践的检验,同时也是对今后实践的启示。今后的实践一定更加美好。

当然,游戏课程化的过程具有不确定性,作为一项幼儿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幼儿教育实践的探索,虽然它一定还有不完善以及值得商榷和改进之处,但是它的每个案例都是真实的。

因此,欢迎各界人士批评和提出建议,以便使其在今后的游戏课程化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改善。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谈及智慧时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不管你是在研究什么事物,还是在思考任何观点,只要问自己,事实是什么,以及这些事实所证实的真理是什么?永远不要让自己被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者认为人们相信了,会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东西所影响。只是单单地去审视,什么才是事实。”

这本书用生动、丰富的案例证实了游戏课程化的理念是成立的,“双核”变“单核”的幼教课程改革是可行的,幼儿园实现游戏手段与目的的统一是有效的。我相信,这本书的问世一定能有助于广大幼教工作者理解和接受游戏课程化的理念,有助于他们把握幼儿学习生长点的原理,以及感悟培养自己的教育智慧和教育机制的专业途径。

我们衷心地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幼儿园融入游戏课程化的探索中,共同建设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幼教课程模式。

广告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下载APP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幼教资源
记得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