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教人必读丨中国学前教育十年发展盘点

本文授权转载自公众号:中国教育新闻网



导语


2010年,《教育规划纲要》设立“学前教育”专章,提出“普及学前教育”。此后10年,中国学前教育在《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国十条”)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这两个“国字头”文件,以及连续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强力推动下,在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方面有了实质性跨越。

2020年是《教育规划纲要》收官之年,“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更是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收官之年。日前,教育部举办的教育2020“收官”系列新闻发布会,明确提出“经各地测算,今年全国学前教育总体上能够实现85%的普及目标和80%的普惠目标”。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在我国教育总体水平迈入世界中上行列、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之际, 回望过去10年,有什么值得坚持?展望未来,前路如何走好?


人民日益增长的“有园上、上好园”需求,与学前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学前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而在2010年,这一对矛盾更为突出,曾是《教育规划纲要》征求意见时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民生问题。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础,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学前教育公平首先意味着入园机会均等,“普及”是学前教育发展要实现的目标。

10年间,从2010年 56.6% 到2020年预计实现 85%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跃升的背后,是政府主体责任的层层落实,是公办民办并举的生动实践。

 秘诀一:新建改扩建公办园,资源向农村倾斜 

“2010年之前,凉山州幼儿园很少。大部分孩子不接受学前教育,年龄大一些直接就读小学了。”凉山州教育局副局长包晓华告诉记者。

随着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推进,到了2015年,凉山州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55.4%。此后,“一村一幼”计划在凉山州启动,2019年,凉山州在园幼儿达到26万余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4.03%。

以“三区三州”为代表的深度贫困地区为例,近年来,受益于国家学前教育建设项目,和通过发展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脱贫攻坚政策,各地通过实施“一村一幼”和免费教育,学前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

在新疆的南疆四地州、西藏、四川省的甘孜州,以及云南省的迪庆州、怒江州,学前教育的普及,则是通过免费教育实现的。

比如,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西藏启动实施城镇学前教育免费政策,至此,西藏全面实现15年免费教育。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的短板,农村学前教育又是短板中的短板。为填充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洼地,《教育规划纲要》及“国十条”都旗帜鲜明地提出“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此后,连续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农村都是学前教育发展重中之重。

2011年开始,国家开始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决定安排500亿元,实施4大类7个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数据显示, 2010年到2018年,农村地区幼儿园总数增加61.6%。在新增资源总量中,农村幼儿园占69.8%。

10年间,在“每个乡镇原则上至少办好一所公办中心园,大村独立建园或设分园,小村联合办园”等要求下,一座座公办园在农村拔地而起。而在公办园不足的城镇地区,也在加大力度新建改扩建一批批公办园。

数据显示, 我国幼儿园总数从2010年的15.04万所,增加到2019年的28.12万所。 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也从2010年的 56.6% 提升到2020年的 85% (预计)。

秘诀二:积极挖潜扩增量,规范小区配套园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后迎来入园高峰,城市适龄儿童入园压力增大。

为持续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国家鼓励各地采取多种途径挖掘潜力,利用腾退搬迁的空置厂房等资源举办公办园,鼓励支持街道、村集体、有实力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特别是高校举办公办园。

政策引领下,各地因地制宜采取相应措施提升入园率。比如,河北省正定县把腾出来的办公楼优先改建幼儿园。武汉市通过“建公扶民、扩容增量”,加大幼儿园建设力度。与2010年相比,2019年武汉市幼儿园数量、在园幼儿规模均增长了近一倍,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超过90%。

在城镇化进程中,小区配套园是配置和增加城市学前教育资源的主要渠道。

为确保城市儿童“有园上”,从“国十条”开始就明确要求城镇小区要根据居住区规划和人口规模配套建设幼儿园。

2018年印发的《若干意见》再次提出规范小区配套园建设使用,并明确要求对小区配套园规划、建设、移交、办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治理。

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印发,拉开了治理的序幕。随后,各地分别出台了治理方案,“一事一议”“一园一案”进行整治。

比如,甘肃要求1000户以上的新建城区,必须规划1所规模至少为6个班的幼儿园。济南通过“规划先行、部门联动、增量提质、考核引领”,实现“楼盘建到哪里,教育设施就规划到哪里”。

2019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由2018年的81.7%增加到83.4% ,1.7个百分点的增幅中,城镇小区配套园治理作出了不少贡献。

 秘诀三:调整办园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办园 

“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国十条”明确了公办园、民办园共同发展的格局。

为实现“普及”目标,10年来,政府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民办园发展的政策,始终没有改变。

从2010年的 10.23万 所增长到2019年的 17.32万 所,民办园发展快、增幅大,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民办学前教育的重视。

为回应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的期待,《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调整办园结构”,各地要把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作为重要任务;“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更多举办普惠性民办园。

为调整办园结构,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各地出台了相应政策。目前,所有省份均已出台普惠性民办园认定管理办法。政府对民办园的鼓励与扶持,对于提升城乡儿童入园率,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入园需要作出了重要贡献。

10年来,学前教育规模在结构调整中不断壮大,各种类型幼儿园都得到了充分发展。

今天,我国已建立起全世界最庞大的学前教育体系。相比10年前,“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专家点评:

以评促建,将普及普惠工作落到实处
侯莉敏 广西师范大学教授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也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0年攻坚,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学前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园幼儿数和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呈稳步增长趋势。学前教育普及率大幅提高,充分体现了国家将“普及”作为学前教育发展目标的责任担当。

学前教育普及率是评估学前教育的可获得性或“入园难”问题缓解程度的实效性指标。10年间,各级政府积极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通过新建改扩建公办园、资源向农村倾斜,积极挖潜扩增量、规范小区配套园,调整办园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办园等有益措施,为增加适龄幼儿入园机会、缓解“入园难”提供了基本保障。尤其是学前教育基础薄弱的西部连片贫困地区,适龄幼儿在园数和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也得到了快速提高,增加了处境不利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

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实现人民群众“幼有所育”美好期盼的重要保障。2018年印发的《若干意见》对学前教育普及发展提出了总体目标和具体政策,指出“到2035年,全面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建成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要求“以县为单位对普及学前教育情况进行评估,省级为主推动实施,国家审核认定”。未来,“以评促建,将普及普惠工作落到实处”将是学前教育发展的着力点,在努力创造条件扩大规模的同时走向优质,才能更好地使学前教育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


“发展学前教育,必须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努力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2010年,这句写在“国十条”中的话,指明了公益普惠是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

老百姓不仅希望“有园上”,还期盼“上好园”。因此,建设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所面对的根本问题是促进供给与需求相匹配,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

“80%”, 是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和《若干意见》提出的2020年普惠目标。 而今,这一目标有望在年底实现。

 途径一:扩公办扶民办,普惠园覆盖率逐年提高 

顾名思义,普惠性幼儿园是指向社会提供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的幼儿园,包括公办园(含公办性质园)和普惠性民办园。有学者认为,其特征表现为:可获得、可承受、就近便利和高质量。

2010年以前,各地公办园占比普遍不高,要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首要问题是大力扩充公办园。

深圳市光明区在2019年以前没有公办园,该区克难题、出硬招、亮实招,打出“组合拳”攻坚公办园建设,公办园占比一年实现“从0到50%”的突破。

与光明区一样,深圳市各区公办园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2019年5月至今,全市新增777所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也跃升至50%,跑出了惊人的“加速度”。

深圳“加速度”的背后,是政府大力发展公办园的决心,精准布局学前教育扩容提质行军图。

过去10年,新建改扩建公办园,是各地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重点。

与此同时,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就意味着要引导社会力量更多举办普惠性幼儿园,鼓励占半壁江山还多的民办园提供普惠性服务。

2010年“国十条”就明确提出,“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特别是面向大众、收费较低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

10年来,各地不断加大普惠性民办园扶持力度,健全普惠性民办园认定管理办法,积极落实扶持政策。随之而来的,是一批批民办园转为普惠园。

大力扩充公办园、扶持普惠性民办园,使得普惠率逐年提高,目前多地已完成并超过了国家提出的“80%”普惠目标。

 途径二:政府财政扶持,普惠性民办园收费可承受 

北京市朝阳区春宇幼儿园是一所小区配套园,原来保教费是每月1999元,转成普惠园后,老百姓只需交750元。

不止春宇幼儿园,在“治理小区配套园,提高普惠率”的强力改革下,北京市有一大批园所保教费由每月2000—6800元不等,降到了每月600—750元。

老百姓入园不再贵了,是因为北京市对提供普惠性服务的幼儿园,无论公办、民办,都按同样的标准进行补助,真正实现了财政补助一样、家长缴费一样。

像北京一样,从2010年到2020年,各地政府担负起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建立普惠性学前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有31个省(区、市)出台了普惠性民办园生均补助标准。

受地方政府财力影响,各地对普惠性民办园的补助各不相同,补助过低就会影响办园质量。为此,教育部表示,将完善普惠性民办园扶持机制,推动各地进一步完善普惠性民办园认定标准、补助标准及扶持政策,特别是标准偏低的地方要逐步提高标准,确保扶持资金落实到位。

 途径三:分类定级评估,普惠性幼儿园质量提升有奔头 

“高质量”,是普惠性幼儿园应有的特征之一。

在影响质量的诸多因素中,分类定级评估就像灯塔,指引着各级各类幼儿园向更高质量迈进。

在大力发展公办园的过程中,很多地区都在健全分级分类评估体系的基础上,采用高标准建设公办园,并通过集团化、联盟化发展等途径,由高质量幼儿园引领帮扶新建园,争取几年内升级升类。

《若干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公办园保基本、兜底线、引领方向、平抑收费的主渠道作用。”

从各地扶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的情况看,公办园的“引领方向”,不仅体现在合理的收费上,更体现在办园质量上。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区实施普惠性幼儿园等级评定办法,鼓励民办园积极申报。普惠性民办园一、二、三级分别对应公办园的省、市、区级示范园。政府对普惠性民办园按同质公办园收费标准的40%、60%、80%、100%逐年增加资金补助,至2020—2021学年实现普惠性民办园与同质公办园收费一致。

评估定级及奖补政策,撬动了民办园质量提升。“若不参加普惠性民办园等级评定,家长就得不到政府补助,生源就容易流失,这就迫使民办园要规范办学。”民办园园长章月珍说。

公办园对普惠性民办园的引领,还体现在派驻公办教师、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方面。在各地普遍采取的城乡联盟、片区教研等发展模式中,高质量公办园始终发挥着龙头园的作用,辐射带动一批薄弱园共同提升。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启动的全国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国家认定,特别将普惠性民办园认定标准、扶持政策和退出机制纳入督导范围,这将有利于督促各地落实普惠性民办园扶持政策。

督导有了“牙齿”,普惠性学前教育必将迎来更大发展。

  专家点评
着力发展贫困地区和薄弱地区普惠园
洪秀敏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发展公平而有质量、公益普惠的学前教育,是党和国家始终坚持的学前教育发展方向。

在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重大转折期,要精准把握国家阶段性战略和现代化发展进程对普惠性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出的新挑战和要求,着力瞄准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补短板、强帮扶、重规范、强监管,构筑普惠性政策和补偿性政策并举的政策体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一是继续多措并举增加优质普惠学前教育服务供给,新增学位和扩容建设项目优先安排和持续支持学前教育学位硬缺口较大、毛入园率较低、普惠园占比较低的地区,切实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二是要把发展贫困地区和薄弱地区普惠园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扩大农村地区、边远地区、深度贫困地区、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普惠优质学前教育资源,推进教育精准扶贫和供给力度,不断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公平。

三是建立动态监管体系,通过督导评估不断地推动普惠园规范办园,在办园条件、保教质量、师资水平、内涵建设、治理水平等方面稳步提升,保障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四是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等多种扶持政策,引导民办园面向区域内适龄幼儿提供安全、有质量、收费合理的普惠性服务,并尽快建立普惠性民办园财政补助标准,完善普惠园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


普及学前教育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如果说坚持公益普惠是学前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那么提高质量就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根本追求。

从“国十条”到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再到《若干意见》的贯彻落实,“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一直是主线。

10年来,无论是国家层面《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等指导性文件的出台,还是实践层面环境、师资、课程、教研、评估等方面的改革探索,都始终围绕着“满足幼儿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满足程度越高,意味着教育质量越高。

 抓手一:边规范边评估,倒逼幼儿园底线之上谋发展 

“各级各类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十分突出”,这是“国十条”和《若干意见》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判断。可见,质量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

幼儿园教育质量一般从三个方面来评定:结构性质量、过程性质量和结果性质量。结构性质量包括一些可具体规范和控制的变量,如师幼比、班级人数、师资条件以及总体上的物质环境和设施等。

过去10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督促各地改善办园条件。在《幼儿园安全友好环境建设指南(试行)》《托儿所、幼儿园建筑设计规范》《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等文件的指导下,各地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设施、师资配备有了很大提升。

以评促建,是提升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又一抓手。

2017年,为推动各地加强和改进对幼儿园的监管,促进幼儿园规范办园行为,教育部制定了《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办法》,倒逼幼儿园底线之上谋求发展。

2018年印发的《若干意见》提出“健全质量评估监测体系”“加强幼儿园保育教育资源监管”,这是确保幼儿园教育质量的又一“利器”。

抓手二:完善培养培训,建设高素质善保教幼师队伍 

幼儿园教育质量更为重要的方面是过程性质量,它是与儿童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有更直接联系的变量,如师幼互动、学习环境、课程、健康和安全、家长参与等,其中,师幼互动被认为是过程性质量的核心因素。

10年来,为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质量,“国十条”、连续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若干意见》都分别从教职工配备、地位待遇、培养培训及队伍管理等方面提出了要求。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相继出台,为高校深化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基本依据。2018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善保教的教师队伍”。

为推进《意见》实施,教育部制定了《新时代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幼儿园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以及《幼儿园新入职教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指南》等一揽子文件。

实践出真知。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更多地源自保教实践。而对保教过程的教研,是教师快速成长的秘诀所在。

过去10年,各地按照国家要求,不断健全学前教育教研指导网络,通过不同区域、层级的教研,发展出沉浸式、体验式、案例式等多种教研模式,引导教师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教育质量。

 抓手三:推动课程改革,以游戏为突破口提升保教质量 

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指南》,这是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之后引领广大幼教工作者全面提升科学保教水平的里程碑式文件。

文件下发后,全国各地掀起了贯彻落实《指南》的热潮,一批实验区、实验园应运而生。以湖南为例,2013年成立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委员会,并确定了3个省级实验区,18个市州实验区,315所实验园,240所重点联系园。

“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为了让《指南》倡导的这种理念深入人心,从2012年起,教育部将5月20日至6月20日定为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面向全社会普及科学育儿知识。

2018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经过一年多的攻坚,教育部委托专家调研9省份发现,小学与幼儿园完成整改的比例大多已超过90%,培训机构整改完成率也大多超过70%。幼儿园去“小学化”、小学“零起点”教学成为社会共识。

与贯彻落实《指南》相伴的,是各地生活化、游戏化课程改革的如火如荼。2019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面向全国遴选出的130份全国幼儿园优秀游戏活动案例,希望以此为抓手,通过对游戏的探索,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进而提升学前教育质量。

专家点评
在不断改革中优化质量保障体系
虞永平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质量是学前教育的根本追求,只有“有质量”的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幼儿健康成长。10年来,国家发布了一系列推动学前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广大教师和家长的学前教育质量意识不断提升。各地对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对质量建设的投入前所未有,为提升质量而开展的教师培训投入前所未有,幼儿园对课程改革和建设的积极性前所未有。我国学前教育质量正在稳步提高。

《若干意见》提出了建立普及普惠安全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优质发展是未来一个阶段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落实高质量的发展,并提出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学前教育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基础和起点。如何在不断改革中优化质量保障体系是未来学前教育发展的重大任务之一。

首先,要不断加强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完善学前教育的投入机制,确保学前教育高质量运行;其次,要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提升学前教育职业吸引力;最后,要深化课程改革,深化落实《指南》,开展有效教研,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坚持以幼儿为本,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支持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在探索、交往、体验和表达的过程中获得丰富而有益的经验,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


“体制机制是影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说。

2010年以来,学前教育在努力追求“普及普惠安全优质”的同时,诸多体制机制也在逐步建立并完善,最核心的是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园体制,以及成本分担机制和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10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通过出台政策、建立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等一系列方式,学前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正在逐步破除。

突破一: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逐步完善

2010年,“国十条”提出,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统筹协调,健全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这一规定明确了各级政府统筹和各部门协作的管理体制,但彼此职责尚不清晰。

2017年,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明确提出:“实行国务院领导,省地(市)统筹,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这一规定,使各级政府在学前教育管理中的责任更加明晰。

2018年,《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各级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责任关系。国家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制定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省、市级政府推动出台地方性学前教育法规、制定本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等;县级政府对本县域学前教育发展负主体责任。

今年颁布的《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再次强调学前教育实行国务院领导,省(自治区)、市(自治州)级人民政府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人民政府为主管理的体制。

管理体制的建立完善,明确了各级政府责任,细化了各部门分工,破除了学前教育发展中各级政府责任不清、部门协作不畅的障碍。

突破二:办园体制逐步理顺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公办园、公办性质园、民办园等不同类型的幼儿园。多种类型幼儿园的存在,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但在客观上也造成了管理混乱。

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从此,民办园分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两种,实行分类管理。国家在税费优惠、用地、收费等方面,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

为更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2017年,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提出:“积极推动各地理顺机关、企事业单位、城镇街道办幼儿园办园体制,实行属地化管理,通过地方政府接收、与当地优质公办园合并、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确保其面向社会提供普惠性服务。”

为落实政策,各地纷纷进行办园体制改革。比如,2019年8月,深圳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将2006年划入深圳市投资控股公司的22所市属园剥离出来,移交教育局管理。

突破三: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正在形成

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10年来,为建立与学前教育公益普惠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社会举办者参与、家庭合理负担”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落实发展学前教育主体责任。

2010年,全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为 244亿元 ,2019年增至 2009亿元 ,财政性经费占比也从 1.7% 提高到了 5.0%

教育部自2016年起发布全国教育经费统计快报,结果显示, 连续4年,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增速均超过10% ,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增速最快。

2018年,《若干意见》印发后,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投入,2019年将学前教育专项资金从2018年的 150亿元 提高到 168.5亿元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支持学前教育发展资金达 188.4亿元

迅速增加的财政投入,兑现了政府发展学前教育的主体责任,为全国学前教育资源的扩大提供了基础保障。

在中央政府增加投入的同时,地方也在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截至2019年,国家财政性学前教育投入占财政性教育投入比重,有14个省份达到5%以上,北京、上海都超过了10%。

为加快建立健全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把推动各地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生均拨款、资助、收费一体化的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作为着力点。

截至2019年,全国所有省份都出台了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有20个省份达到600元以上。

突破四:教师队伍建设显成效

教师是学前教育发展的核心人力资源。2019年,全国幼儿园教职工491.57万人。而2010年,全国幼儿园园长及教师仅有130.53万人。

10年来,为确保幼儿园教师“进得来”“留得住”,一系列补充师资、解决编制、提升工资待遇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

2013年,《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颁布,幼儿园“两教一保”成为“标配”。此后,各地通过公开招考、小学富余教师转岗、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等多种方式补充幼儿园教师。

但在幼师快速增加的同时,编制却在收紧。各地又因地制宜,通过核定编制、购买服务、区县统一招考等多种方式,解决公办园教师编制不足问题。

比如,贵州省通过统筹调配事业单位编制补充幼儿园教师编制,2018年在编幼儿园教师数量比2010年增加7倍。山东省根据学前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探索实行人员控制总量备案管理。

截至2019年,19个省份出台了公办园教师编制标准。

编制调整毕竟无法覆盖所有公办园教师,为解决在编与非在编教师“同工不同酬”问题,各地又探索出了生均财政拨款、专项补助、政府购买岗位等方式缩小两者待遇差距。

专家点评
加大投入力度保运转,创新来源途径保教师
刘占兰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学前教育的体制机制是政府责任落实的直接载体和具体体现。长期以来,学前教育体制机制的问题最多、情况最复杂。2010年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央和各级政府着力破除最关键的体制机制障碍,政府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中的位阶明显提升,在办园体制中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在成本分担中的主体责任已经明确,有力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10年前,学前教育管理体制的责任主体主要在乡镇,而今,以县为主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已经确立;很多地区政府举办的公办园在园儿童数达到50%以上,政府支持的普惠性幼儿园达到80%;相当多的省份建立实施了困难家庭儿童入园资助制度并纳入基本公共服务,政府支持边远贫困地区儿童接受学前教育也写入了《学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稿)》。这些体制机制的建立与实施,标志着政府在平抑学前教育价格、保障学前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政府主体责任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落地。

进一步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框架内考量学前教育体制机制,保障水平不高、缺钱缺人仍是当前和今后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尽管学前教育经费和教师队伍扩充的增速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最快,但由于量大、面广、线长,底子薄、欠账多、发展不平衡,财政投入和师资队伍仍然不能满足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大投入力度保运转,创新来源途径保教师。

此外,对隐患巨大的无证园治理也是办园体制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必须尽快通过疏堵结合、帮扶取缔等分类治理的方式尽快解决。

  相关政策
· 2010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颁布
· 2011 第一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
· 2012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启动
· 2014 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启动
· 2017 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启动
· 2018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
· 201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印发


本文作者: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纪秀君 赵彩侠。本文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报》2020年12月27日第3版 版名:学前周刊·年终盘点

加微信:18501606428
手机和微信同号
联系请备注品牌+姓名

微信:18501606428
手机和微信同号
联系请备注园所+姓名

长按下方图片识别二维码下载APP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幼教资源
记得点“在看”